没有“中庸”二字的“十翼”不可能出自《中庸》

没有“中庸”二字的“十翼”不可能出自《中庸》

没有“中庸”二字的“十翼”不可能出自《中庸》的作者之手,没有“阴阳”二字的《论语》作者孔子也当然没有读懂《易经》。

得罪了,不好意思,老徐对孔圣人是有点不恭。

刘大钧老师对孔子与《易经》的关系的观点是矛盾的。

在他的《周易概论》一书中,《关于》一篇 文章,他认为“十翼”不是孔子的著作,是孔子门生思孟学派的作品没有“中庸”二字的“十翼”不可能出自《中庸》,也就是子思和孟子及弟子的作品。其中引述曾子的话,证明“十翼”与曾子的关系。而《中庸》是思孟学派最主要的著作,中庸是最核心的思想,刘大钧都是作 了大量的引证。

周易系辞传_周易古经白话解刘大钧_周易传文白话解系辞

而老徐的观点,刘大钧老师引述了那多的“中”、“正”的字词,却恰恰没有思孟学派的独创“中庸”一词。这就证明,“十翼”与孔子门生没有关系。

刘大钧老师在后面的《帛源流辨析》和《读帛书篇》两篇中,则回归到“十翼”是孔子所作的传统学说。

这两篇文章,刘都是记述非常详细,篇幅很长,搬来引述就非常困难。总的观点是,1973年湖南马王堆 汉墓出土的帛书《易》是汉初田何的作品,他是汉朝最早的《易经》传人。

周易古经白话解刘大钧_周易传文白话解系辞_周易系辞传

刘大钧老师说:“依据传统说法,《彖》《象》《系辞》《说卦》《文言》等解说《周易》古经的传文系孔子所作,故《史记·孔子世家》曰: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同时《史记》与《汉书》都列出了一份由孔子传《易》直至西汉田何的师承关系传授名单,由此可知,田何《易》确实师承于孔子,而这也正是田何《易》在武帝时能立为《易经》博士的根本原因。”

关于帛书《易》和孔子的关系,老徐有如下观点:

一,帛书中的“夫子”和“子”难说就是孔子。

在《读帛书篇》一文中,刘大钧都是引证了大“缪和”一文中大量的原文,论述“先生”、“子”论述“易”的内容。现在都认为文中的“先生”、“子”就是孔子,而“十翼”中也多以“子曰”来进行论述,这就是和《论语》中的“子曰”一致了,就是孔子。

“子”是先生的统称,并不是孔子的专指,因此“十翼”虽“子曰”,但不能确定就是“孔子曰”,帛书《要》和《缪和》中两处提到了“子赣”,一次提到了“孔子”:“赵简子欲伐卫,使史黑【往睹之,期以】三十日,六十日焉返。间子大怒,以为又外志也。史黑曰:吾君殆科大过矣。卫使遽柏玉相,子路为浦,孔子客焉,史子突焉周易传文白话解系辞,子赣出入于朝而莫之留也。此五人也,一治天下者也,而皆在卫.....”。所以后人认为文中的“子赣”就是孔子的弟子子贡。而“先生”和“子”与子赣有一大段论易的对话。因此证明文中的“先生”和“子”就是孔子。

帛书通篇都是“先生”和“子”的讲述,出现一个第三人称的“孔子”,以文体而论,也应是“先生”和“子”的讲述,“先生”和“子”就不应该是孔子。

周易传文白话解系辞_周易系辞传_周易古经白话解刘大钧

二是,汉代作品不可信。

关于孔子和《易经》的关系,是从汉代开始讲起的,此前的著述并无此类记载。即《史记·孔子世家》曰: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帛书《要》有“夫子曰:‘《尚书》多疏矣,《周易》未失也’”。此语可证帛书为汉代作品,不是先秦。因为,《尚书》成书于汉代,此前如有也被 称作《书》,而非《尚书》。刘大钧都是也讲帛书是汉代作品,是田何的作品。汉代有“五学博士”,著书能力已经非常强,附着附意之作甚多,并不客观。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田何之类人物为当易学博士,将其著述加上孔子的名号,就是可以理解的一件事。

对于此类事情,刘大钧老师在《今、古易学流变述略——兼论真伪》一篇中也论述到了。“按《子夏易传》见于《隋书·经籍志》者只两卷,而《释文·序录》所记亦止三卷。至宋《中兴书目》则益为十卷,后又增至十一卷周易传文白话解系辞,显系后世抄书者擅自增加内容、变乱编次所至。而后人总是怀疑何以此书《汉书·艺文志》未录,我认为此疑才是问题的真正症结之所在:由于帛书经传的出土,我们方知,帛书《缪和》等篇中记录了当时很多的研《易》之人,如《缪和》篇中的缪和、吴孟、吕昌、庄旦、张射等没有“中庸”二字的“十翼”不可能出自《中庸》,《昭力》篇中的昭力及《要》篇中孔子特别言及自己所不及的周梁山等。由这些人与孔子探讨的《易》学内容观之.其水平是相当高的。但所有这些人在《史记》所记自孔子至田何的传《易》者名单中皆不见之,所列各家《易》中亦不见其著作。更像子贡这样的孔子重量级大弟子,在帛本《要》篇有大量文字记录了他与孔子讨论《易》中的重要问题。但《汉书,艺文志》所录“凡《易》十三家”中竞无子贡的一席之地,仅于地位大大下降的“杂占十八家”中记有“《子贡杂子候岁》二十六卷。但在排于首位的“凡《易》十三家”中,却列有《古杂》八十篇,‘‘《杂灾异》三十五篇”,为什么《古杂》《杂灾异》可以人于“凡《易》十三家”中,位于《艺文志》之首,而作为孔子极重要弟子的子贡,其著作《子贡杂子候岁》却仅录入地位大大下降了的“杂占”类呢?笔者以为:依据中国文人相轻之恶习,此显然是一派得势而另一派失势的结果。是故《子夏易传》之未能录入《汉书·艺文志》,亦以此也!”

中国文人相轻是传统,但在汉武帝之时,绝不敢轻孔子,既然能够“删”,当然也会“增”。孔子只会“增”,而绝不会“删”。田何的帛书《易》,出现了孔子就不难理解。

三是,易学对孔子的附会很多,并且是自相矛盾的。

比如帛书《要》有一段论述。夫子曰:“《易》,我后亓祝卜矣!我观亓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 而达乎德,又[仁]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亓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亓为之史。史巫之筮, 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亓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亓后乎!”

这段话是说,孔子不看好《易经》的占卜祝筮,主要研究它的“德义”。

而易学界还流行孔子是一个风水大师,年轻时就靠看风水吃饭。说孔子73岁那年,预感到自己天命已尽,将不久于人世,在哀叹“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之余,决定带领弟子出去勘选墓地。孔子死前曾将自己离世比作泰山崩塌,他以为墓地风水直接关系到后代的兴衰,所以他不辞辛劳周易传文白话解系辞,亲自奔波,最终选定了曲阜城北的泗水河之滨,圈下了一块占地18亩的墓地。子路提出:“此处风脉虽好,可前面还缺条河”。孔子说:“不必忙,自有秦人来挑河”。孔子长逝之后,过了二百七十多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有人建议说:“要想让儒学消亡,应当先破坏孔子坟墓的风水。孔林里没有河,如果在孔子墓前挑一道河,将他和阙里故宅隔断,孔子就不能显圣了。”秦始皇一听,马上征派徭役,在孔子墓地南面挑了洙水河,正好为孔子效劳,完成了孔子墓的最后一项工程,也同时为孔林凭空添了一道风景。孔子从未崇拜过神,这似乎又像神的安排。这条小河因在人墓前,被后世誉为“灵源无穷,宜与天地共长久久”。

这两个前后矛盾的说法哪 一个可信?

pro
专业风水布局,请联系在线客服
文章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风水理论体系。

风水大数据

更多
  • 最新文章
  •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