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可以说是读《易》的入门,主要是对

〈系辞〉可以说是读《易》的入门,主要是对

〈系辞〉可以说是读《易》的入门,主要是对《易经》中卦爻辞的描述和意义的阐发,帮助读者在学《易》时,建立一个基本的架构。在〈系辞〉中许多篇章中,都引用孔子的见解,相信受到孔门的影响很大,甚至可能是由孔门后人整理记录,从儒家的角度发展出来的看法;当然,过程中不免有道家老庄的观点在其中。只是〈系辞〉结集的时间极早,据考证应于西汉定稿;而东汉后才有佛教的记载,因此,〈系辞〉中完全不见佛教的影响,可谓纯中国「本土化」的产物。〈系辞〉分上下两部份,各十二章,总共有四千多字。不同篇章长短不一,有的仅100多字左右 – 但无论字数多寡,内容都是相当精要。第一篇谈天、地、人的关系,在《庄子》中也可见「天籁、地籁、人籁」的发挥。第二章险阻人生及化解的方式,与最后一章呼应 – 人生困惑多来自生死爱欲,如同佛教中所论七重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或八重苦 (五阴炽盛),其中人情人性中喜怒哀乐爱恶欲种种,实在有值得细细分析而豁然开朗者。而最末刘老师以末法兴大道,作为01至04集的标题;正是佛陀在灭度时曾预言,死后一千五百年后为末法时期 (注:一说九百年到三千年),世界混乱而充斥假相,众生难以辨别佛皮魔骨的虚妄,是人心空虚堕落的危险时刻。而《易经》中谈忧患九卦,点出人在乱世中安身立命的态度 – 正因为有时代的忧患,才刺激出人生智慧。孟子谓:「天将降大任者」必然经历忧患的考验,也是文明中最精采的亮点。

周易 系辞上传_周易文言传,系辞传来源于_周易系辞传正解

《易经》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是集结先民的智慧,在文字发明前,相传由伏羲「一画开天地」始,藉由卦象来整理对人事、自然的观察心得。最早可追溯到七千年前 (据中国大陆考证在六千五百年前),当时中国尚未有文字的产生,但藉由语言和大量的生活经验所累积而成的符号系统却已然创生,这本最早的「无字天书」不仅是中国,甚至于可能为世界上最早人类有系统记录下生活经验、表达思想的经典,成为在文字前期中,最重要的记录。《易经》原本就是众人的智慧集结,到后来一直不断有新的见解,故有后续的传文产生,至今,仍有不少学者就此命题加以发挥。

首先易经各堂课题简释,为求顺畅,部份内容笔者加以发挥:第一堂课中,以「见天心,昭明德」作为〈系辞〉的大纲陈述;《易经》作为圣人观察自然法则的心得,落实在人间就与人性光明的本性相互辉映,〈系辞〉作为《易经》的衍义,自然不悖此大原则,透过〈系辞〉来切入《易经》的学习,如同看着前人的笔记心得作为进路。第二堂中以「人生识字忧患始」为题,指出先人在文字前期,其卦爻等形象之物作为记录的手法;无论何种表现记录的方式,都反应了人类共同的人情人性、七情八苦。而圣人观象设卦,在不同的记录方式呈现出不同的意义,也是《易经》六十四卦中要深入讨论的课题。第三堂以「缘起缘灭」为题周易文言传,系辞传来源于,讲解卦爻次序以及其意涵。《易经》中卦爻安排,有其结构,自上经天道到下经人事,完全是自然演化、人情社会的缩影,而爻际结构,象征自然、社会的不同层级,具有时、空的概念。因此,透过一卦六爻的结构,处于情境中的我们,又应该如何译码《易经》符号? 进而运用? 本讲最后一堂,以「知机应变,贞观无咎」讨论,「贞观」即「正观」,学《易》不求神通,而是要能端正身心。正因为身心清净,所以感通天地,能够察变化于未发之时,正是「机」(几) 的概念。

周易文言传,系辞传来源于_周易系辞传正解_周易 系辞上传

为了方便没有上过《易经》的同学理解,刘老师将先就《易经》的背景作一简单介绍:《易经》自伏羲「一画开天地」后,经三皇五帝时期不断发展,将先民生活经验,以卦爻的符号方式记录下来,在中国文字萌芽之前,充分作为传承智慧的工具。一直到轩辕皇帝时期,由仓颉将过去习以为常的符号,以系统化的方式定义与整理,成为文字。这是人类文明和思想发展必然程序,藉由文字来描述过去在符号系统中深沉的智慧。因此,无论是《易经》中的符号或是仓颉造字系统,都可以视为一种集体创造的整理。《易经》由于文字的出现,使得更多的意义得以深刻描述,不断累积。只是经过时间的考验下,由后人加以修正或保留,成为现今通行的版本。因此,现行流通版本可以说是历经时代淬鍊下的结晶。

周易文言传,系辞传来源于_周易 系辞上传_周易系辞传正解

周易文言传,系辞传来源于_周易 系辞上传_周易系辞传正解

《易经》在经过时代发展的长河中,在不同时代中各有修订,在夏朝称为《连山易》强调〈艮卦〉所由「止欲修行」的精神。〈艮卦〉在八卦中为「山」象,代表阻碍,也与人生欲望有关。人生中遭遇险阻,才会引起反省和归零思考,寻求化解的作法,在过程中渐渐提升,就是向上攀登到另一个阶段。佛教中谈修行法门,特别与〈艮卦〉相应,在过去佛教论《易》的书中 (如《周易禅解》),就以〈艮卦〉为成佛法门,教人由内而外到肉身成圣的修行层次。而商朝的《易经》称为《归藏》,则是以〈坤卦〉为首,〈干卦〉为次,反应出商代母系社会中,对于含蓄包容的推崇。可惜上述两部《易经》的内容都已佚失,孔子的祖先为商朝后裔,周后分封于宋国,他就曾提及《归藏易》的记录。

《易经》发展到周朝 (距今 3100年) 可算是集先前智慧之大成〈系辞〉可以说是读《易》的入门,主要是对,一来是因为周文王作为政治犯,被囚羑里时所遭受到七年非人道的对待 (被迫吃长子伯邑考的肉,后《封神榜》记载,文王口吐白免,即伯邑考之魂;而姜子牙封其为北极大帝,注1),而其间将人生经历化为《易经》的整理。另一方面周易文言传,系辞传来源于,武王伐纣后,革命思想畅行,将政治与学术作了完美的结合,形成中国「外王学」的滥觞;此后一蹶不振,到孔子着《春秋》时,虽集往圣先贤之大成,但由于受到王权的压迫,外王思想隐讳不显,此后研究《易经》者,失去了先秦时期活泼的动力。不过,《易经》的发展在周朝达到第一个高峰,故后人习称《易经》为《周易》,一来取周朝集结之版本,二来呼应《易经》中「周流无碍」之意。

周易系辞传正解_周易文言传,系辞传来源于_周易 系辞上传

《易经》与《易》传的现行版本,据考应在孔子之后定稿;在经文的部份,包括有:卦名、卦辞、爻辞等,共计四千字左右。文字虽少,但历代均有不同的讨论,迄今不绝。而《易》传则是后人为了辅助理解《易经》所加的注释,经过不断流传删订保留,而成为现今通行版本。《易》传距《易经》成书不过四、五百年,除了就原意阐释外,同时有不少创造性的见,使得《易经》中的眼界更为开阔,内容更为丰富。《易》传又称十翼,取鸟双飞翼的意象,以佐经文之翱翔,再应用发挥于生活。分别为〈彖〉、〈象〉、〈说〉、〈文〉、〈系〉、〈序〉、〈杂〉共有七种,其中〈彖〉依经分上下,〈象〉亦分上下 (按:上者亦称〈大象〉,下者亦称〈小象〉),而〈系辞〉分上下两部,至于〈说〉、〈文〉、〈序〉、〈杂〉则独立成篇,故称十翼。

《易经》分为上下经,上经三十卦谈天道变化,论宇宙创生开天辟地到生命自海洋发生的自然演化,下经三十四论人道流转,特别就具有高度智慧的人类出现而论。宇宙创生据科学研究,距今约137亿年前,而地球的形成不过45、46亿年前,而人的出现不过数百万年,这个具有身、心、灵的高等动物登上演化的舞台,使得生命演化迈向更高的层次。在上经中第二十五、二十六卦的〈剥卦〉后接〈复卦〉,正是灭绝后的重生,而人类的出现也就在此时。因此,与动物不同,在谋生的目的之外,展开了精神、智慧和心灵层面的追求,方才有〈无妄〉、〈大畜〉,也才会面临到生死关头,当肉身消灭,生前死后的不朽的探求,正是〈颐〉与〈大过〉,也有向上提升的自持和向下沉沦的堕落,成为〈坎〉、〈离〉,作为文明绵延、世代流传的循环。而下经三十四卦中就人的种种表现分述,自人情初发、男女结合起论〈咸〉、〈恒〉,其中谈人间、群众〈系辞〉可以说是读《易》的入门,主要是对,到最终〈既济〉的功成和〈未济〉的期许,反应出人间世的五味杂陈。上下经中相互呼应,反应出人的特殊性,但又有生物的共通性,所以可谓「天道惊险,人道惊艳」,其中谈感情变动、爱恨情仇,在大环境变迁中,人生、人身都难得,是好好值得历练的功课。

周易文言传,系辞传来源于_周易 系辞上传_周易系辞传正解

在十翼中,一般以《系辞》的评价最高,是学《易》的起点,提供学《易》主体性的掌握,才不致对于卦爻结构及精神有所偏失,可视为必要基础 ();且思想与孔子相呼应,研究至深微,也是最高深、最精微的论旨。其中上、下各分为十二章,短则百字,如同短篇论文。各章中相互独立,包含哲学、美学各方面的观点。由于结集定稿时期,推估应在西汉,因此完整反应出春秋战国时期文气及押韵,十分适合朗读。气势磅礡同《史记》,而文风与《楚辞》、《离骚》相近。至于〈彖〉与〈象〉传,则是条列式,伴随着卦、爻辞来说明。而〈说卦〉则是谈卦爻结构及其象征意义,配合到经文本身的理解。另外,〈文言〉中分干、坤两段,可以说是100% 孔子的思想阐述。〈文言〉中挑出干、坤两大主题,一来是因为〈干卦〉、〈坤卦〉为父母卦周易文言传,系辞传来源于,各卦由此而出,只要能理解其大意就不失其要,二来对〈干〉、〈坤〉的理解,可以说是孔子读易的心得,化为义理说明,少论形上而务实详细。〈序卦〉从六十四卦的先后排序中发掘其中因果关联性,依自然天道、人世演变来论为何来、何以去,以一贯的逻辑和基本规律串通。〈杂卦〉是目前尚未解密的部份,应是深通《易》者的集体杰作,不仅用字精鍊,而且打破既有六十四卦的顺序与框架,从人本的角度看待天地,凭恃人的根源创造力可以不受自然形势的摆布,以人文理想重建价值体系。在既定的逻辑中,又与天道暗合,相当具有启发性。〈杂卦〉中共计250字 (较玄奘译《心经》270字版本还少),无标点断句、众说纷纭,至今对其理解仍有限。不过〈杂卦〉仍以干、坤为始,多以一字诠释 (故称「一字诠」);而下经亦自咸、恒为首,末段中无一定法 (按:至少现今未解其义),象征末法时期,自然秩序混乱,人亦不按常道行事。所谓「末法兴大道」,至今学界仍不明白排序的用意,只是简单辨识其中可能的意涵,如同圣经密码,有传经者的遗教其中,最为难解,可谓「大《易》心经」。或许有引导人类文明方向、度过考验的用意而不知,是学《易》中压轴的功课。

另外,在《易经》中除了占法之外,不能不知道在经文中除有〈彖〉和〈象〉传与〈系辞〉一样重要。「彖」字原意为一猛兽,加「系」字边成「缘」字。「象」则是一温和的动物,与「彖」正好成对比,代表成功与修德的作法,这些细微之处后续会再充。《易经》经文部份约4000多字,加上传文总字数约2万字左右,都是先人在不同时代中以生活经验去映证、体验而创作,是人类观察宇宙的心得总和,也是宝贵的数据库。各朝代释《易》均有各家之言,就中国历史上来看,在所有收录的文献,也以《易》的相关著作最多,当然淘汰未列入收录者恐怕更难胜数。这就是《易经》中集体智慧的表现,是与时俱进的活学问。第一堂中简单介绍了〈系辞〉底蕴,以「见天心,昭明德」为题,未来会进一步说明「见天心」实与〈复卦〉有关,正是「复见天地之心」的人性本质;而「昭明德」与〈晋卦〉有关,正是要人「自昭明德」,这两卦在人性哲学的体系十分完整,未来会再与大家介绍。

pro
专业风水布局,请联系在线客服
文章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风水理论体系。

风水大数据

更多
  • 最新文章
  •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