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易学的易学八字命理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易学的易学八字命理及其特点!

易·系辞传_系辞传txt下载_名家系辞传

易·系辞传_系辞传txt下载_名家系辞传

来知德画像

明初官学《五经大全》中有《周易大全》,唯程朱易学独尊,合《程传》与《本义》,辑宋元程朱易学之成果。在官方倡导和功利驱使下,明初易学主流仍然是解释和阐发程朱易学。生活在嘉靖以后的来知德,则是尊重程朱易学而又不笃信程朱易学、最有创见者之一。来知德(公元1525—1604),字矣鲜,号瞿唐,梁山人(四川梁平县仁贤镇华安村白鹤湾)。自幼聪明好学,八岁能诵,九岁能词,被有司举为孝童。嘉靖三十一年中举。立下了“原学孔子”宏愿,以攻经入手,日夜诵读《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万历三十年,总督王象乾、巡抚郭子章合词论荐,特授翰林待诏。知德力辞,诏以所授官致仕,终其身。(参见《明史·儒林传二》)其学以致知为本,尽伦为要。所著有《省觉录》、《省事录》、《理学辨疑》、《心学晦明解》诸书,而《周易集注》(又称《易经集注》)一篇用功尤笃。“自言学莫邃于《易》”。完全靠长期自学悟出《周易》真精神。如他说:“德生去孔子二千余年,且赋性愚劣,又居僻地,无人传授,因父母病,侍养未仕,乃取易读于釡山草堂,六年不能窥其毫发,遂远客万县求溪深山之中,沉潜反复,忘寝忘食有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数年而悟伏羲、文王、周公之象,又数年而悟文王序卦、孔子杂卦,又数年而悟卦变之非。始于隆庆四年庚午终于万历二十六年戊戌,二十九年而后成书,正所谓困而知之也。”(《易经集注·原序》,上海书店影印,1988年版。以下所引书同此)按照来氏自己的说法,他对于易学的贡献有四:在于易象、《序卦》、《杂卦》新的解释及发现卦变的错误。

一、易学起源:圣人之易,不过模写其象数

来知德继承了《系辞》“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的观点,提出易之本质在于象。他从易学史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说明:易学起源于伏羲,伏羲创卦之初本之阴阳之象:“伏羲象男女之形以画卦”(《易经集注·原序》),然后画出八卦和六十四卦。文王观卦象而系辞,又作卦序。周公作爻辞。“孔子见男女,有象即有数,有数即有理……故所系之辞多于前圣。”(《易经集注·原序》)故无论文王、周公的卦爻之辞,还是孔子的易辞,皆本于伏羲的卦象。因此,来氏提出易的本质在于象,而象的本质在于像,即相似于万事万物之理。如他指出:“彖者,象之材也,乃卦之徳也。爻者,效天下之动者也,象之变也,乃卦之趣时也。是故伏羲之易,惟像其理而近似之耳。至于文王有彖以言其材,周公有爻以效其动,则吉凶由此而生,悔吝由此而著矣。而要之皆据其象而已。”(《易经集注·系辞下第三章注》)进而他提出:“舍象不可以言易矣。”(《易经集注·系辞下第三章注》)“不知其象,易不注可也。”(《易经集注·原序》)

那么,伏羲创制卦象的依据是什么?来氏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模写说”。认为易有自然之易和圣人之易,圣人之易是对自然之易的模写或效法。如他说:

天地万物,一对一待,易之象也。盖未画易之前,一部《易经》已列于两间,故天尊地卑,未有易卦之乾坤,而乾坤已定矣。卑高以陈,未有易卦之贵贱,而贵贱已位矣。动静有常,未有易卦之刚柔,而刚柔已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未有易卦之吉凶,而吉凶已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未有易卦之变化,而变化已见矣。圣人之易,不过模写其象数而已,非有心安排也。(《易经集注·系辞上第一章注》)

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观俯察,与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逺取诸物,见得天地间一对一待,成列于两间者,不过此阴阳也。一往一来流行于两间者,不过此阴阳也,于是画一竒以象阳,画一偶以象阴,因而重之以为八卦,以通神明之徳,以类万物之情。(《易经集注·系辞下第二章注》)

所谓一对一待,是指阴阳二气对待,对待是区分、差别、隔阂、对立,阴阳二气对待即阴阳二气有自己截然不同的属性,各自以不同或相反方式存在,不可以混同,但是二者又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唯其对待,而又有流行、交感。他认为,自然界无非对待流行,如天与地,是对待;交感生万物,是流行。男与女,是对待;繁衍子孙,是流行。“天地间一对一待,成列于两间者,不过此阴阳也。一往一来流行于两间者,不过此阴阳也。”(《易经集注·系辞下第二章注》)他批评宋儒朱熹不懂先后天图对待流行不可分,如他说:“先儒不知对待流行,而倡为先天后天之说,所以《本义》于此二节,皆云‘未详’。殊不知二图分不得先后,譬如天之与地,对待也。二气交感,生成万物者,流行也。天地有先后哉?男之与女,对待也。二气交感,生成男女者,流行也。男女有先后哉?所以伏羲文王之图不可废。”(《易经集注·说卦传第六章注》)

按照来氏说法,有两部《周易》,一部是自然之易,有阴阳对待、贵贱之位、动静变化、吉凶福祸,这种自然之易其实质是自然之象,它是一种不受人力所支配的客观存在;另一部是圣人之易,乃圣人观自然之易而作,是自然之易的模本,这个模本不是圣人有心费力之作,只不过是模写而已,“易与天地准者,非圣人安排穿凿强与之为准也”(《易经集注·系辞上第四章注》)。在他看来,伏羲画卦的过程,即是摹写自然的过程,具体说,自然界有阴阳有奇偶之数,有阴阳二气对待流行之理。伏羲仰观俯察远近尽取,无非是天地之间对待流行的阴阳之道而已,本之于阴阳奇偶之数而画出两画符号,“伏羲仰观俯察,见阴阳有奇耦之数,故画一奇以象阳,画一耦以象阴”(《易经集注·周易上经注》)。“圣人作易之初,不过此阴阳二画,然乾本阳而名为乾者,以其健而成象,故谓之乾。坤本阴而名为坤者,以其顺而效法,故谓之坤。此则一阴一阳之道在卦者也。”(《易经集注·系辞上传第五章注》)然后重之奇偶符号而成八卦。伏羲“见一阴一阳有各生之象,故自下而上,再倍而三以成八卦。又于八卦之上,各变八卦,以成六十四卦”(《易经集注·周易上经注》)。这个画卦过程,“皆因天地自然之数,非圣人之安排也”(同上)。

在易象创作过程中,人作为自然之易,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生产生活交往需求易·系辞传,创造易象者首先识别自身性别特点,人有男女,男为阳,女为阴,男与女对待。人分为仁者知者,仁知对待。而人这个自然之易的象,具有直观、鲜明、生动的特点,更容易理解和把握,“一阴一阳之道不可名状,其在人则谓之仁知,在天地则谓之徳业,在易则谓之乾坤”(《易经集注·系辞上传第五章注》)。在这个意义上,来知德有时又用“三易”来说明易之形成:“有造化之易,有易书之易,有在人之易。徳行者,在人之易也。有徳行以神明之,则易不在造化,不在四圣,而在我矣。”(《易经集注·系辞上传第十二章注》)

因此,来氏所说的易象,一种是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之象,即阴阳对待。一种是易书之象,即《周易》中的卦爻符号。关于两种易的说法,并不是新观点,易学史上屡见不鲜,如早在三国时虞翻曾提到两种易,他注《系辞》下伏羲“始作八卦”说:“谓庖牺观鸟兽之文,则天八卦效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乃四象所生,非庖牺之所造也。故曰:‘象者像此者也。’则大人造爻象以象天卦可知也。而读《易》者咸以为庖牺之时,天未有八卦,恐失之矣。天垂象,示吉凶,圣人象之,则天已有八卦之象。”(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五)宋代刘牧也认为,天赐河图,内含四象八卦,“非后人能假伪而设之也”,伏羲以此画卦,“夫龙图呈卦中国古代易学的易学八字命理及其特点!,非圣人不能画之”(《易数钩隐图》卷下)。而来氏提出人易,不同于传统观点。当然,应当指出,来氏三易之说与模写说,可能本之于明初著名易学家薛瑄和蔡清。薛瑄提出模写说,蔡清提出“天地之易”、“吾身之易”、“易书之易”三易说。

而“对待”、“流行”概念,出自宋儒朱熹等人。如季通云:“理有流行、有对待。先有流行后有对待。”(《朱子语类》卷六)朱熹指出:“阴阳有个流行底,有个定位底。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便是流行底,寒暑往来是也。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便是定位底,天地上下四方是也。易有两义:一是变易,便是流行底;一是交易,便是对待底。”(同上,卷六十五)朱熹以“流行”与“对待”解释易之变易和交易二义。阴阳互为其根,推移转化,阴变阳,阳变阴,是变易,即流行。阴阳定位而通气相交,阴交于阳,阳交于阴,是交易,即对待。按照朱熹说法,对待有相反对立之意,当然也有相辅相成之意。如朱熹说:“物相杂故曰文,如有君又有臣,便为君臣之文,是两物相对待在这里,故有文。”(同上,卷七十六)其学生蔡渊云:“天地之间,对待流行而已。对待者,体静而生。流行者,体动而成。伏羲八卦,对待者也,体静而生,则吉凶悔吝由乎我,故曰先天。文王八卦,流行者也,体动而成中国古代易学的易学八字命理及其特点!,则吉凶悔吝奉乎天,故曰后天。”“天地之间,对待流行而已,易体天地之撰者也。故伏羲八卦圆图以对待而作也,文王八卦圆图以流行而作也。伏羲六十四卦横图以流行而作也,文王六十四卦横图以对待而作也,是知主对待者,必以流行为用;主流行者必以对待为用,学者不可不察也。”(《易象意言》)毋庸置疑,来知德是在朱熹易学语境下谈论易学起源的,而关于流行对待思想是继承了朱熹等人的思想,并由对待流行引申出错综概念,然后进入先天易和后天易话语系统之中。

二、易学本质:舍象不可言易,无错综不成易

来氏重点探讨了反映自然的易书之象。易学一般意义上的象,指六十四卦卦爻符号及其所表征的事物形态、属性、功能等,易象源于客观世界事物,是对天地万物及其之理的效法和凝炼,故其特点在于高度的抽象性和象征性。其抽象性在于它是超越天地万物的抽象符号,当然它不能等同客观现实中的事理;其象征性在于它是对现实中事理的模写效法,它表征天地万物的属性和道理,又未与天地万物隔绝。来知德本之《系辞》“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的观点,提出易之本质在于象,“舍象不可以言易矣”(《易经集注·系辞下第三章注》)。而错综之象反映自然界的对待和流行的法则,是易书最根本的象。“若无错综,不成易矣。”(《易经集注·易学六十四卦启蒙》)

所谓错,是指阴阳相反相对而相辅相成。“错者,交错,对待之名。阳左而阴右,阴左而阳右。”(《易经集注·原序》)“大抵错者,阴阳横相对也。”(《易经集注·易经字义·中爻》)“错者,阴与阳相对也。”(《易经集注·易经字义·错》)阴阳相错是天地造化之规律,也是错卦产生的根源。天地造化之理,独阴独阳不能生成,故有刚必有柔,有男必有女,所以八卦相错,如他说:“天地造化之理易·系辞传,独阴独阳不能生成,故有刚必有柔,有男必有女,所以八卦相错。”(《易经集注·易经字义·错》)八卦相错,是说八卦两两阴阳相对或相反,即错卦。错卦分为八卦错卦和六十四卦错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四组卦阴阳符号相反相对,是为八卦相错。他说:“错者,阴与阳相对也,父与母错,长男与长女错,中男与中女错,少男与少女错,八卦相错。”(《易经集注·易经字义·错》)由八卦相错构成的六十四卦呈现出相错的变化,即相反相对的六画之卦是六十四卦相错。如乾坤、夬剥、大有比等。

所谓综,阴阳上下颠倒。即将一卦反转一百八十度,内卦变外卦,外卦变内卦,以下者为上,以上者为下。就爻而言,初爻变上爻,二爻变五爻,三爻变四爻。反之亦然。颠倒的两卦称为综卦。“综者,阴阳上下相颠倒也。”(《易经集注·易经字义·中爻》)“综字之义,即织布帛之综,或上或下,颠之倒之者也。”(《易经集注·易经字义·综》)综卦分为八卦综、六十四卦综。

八卦综指四正卦与四正卦综和四隅卦与四隅卦综。“乾坤水火四正之卦,四正与四正相综;艮巽震兑四隅之卦,四隅与四隅相综。”(《易经集注·易经字义·综》)“乾坤坎离四正之卦,则或上或下,巽兑艮震四隅之卦,则巽即为兑,艮即为震。”(《易经集注·易经字义·综》)

六十四卦分为正综和杂综。乾自下而上顺行,变初爻成姤,变下二爻成遯,变下三爻成否,变下四爻成观,变下五爻成剥;坤自上而下逆行,变下五爻成夬,变下四爻成大壮,变下三爻成泰,变下二爻成临,变初爻成复。姤与夬、遯与大壮、否与泰、观与临、剥与复相综,为乾坤之正综。其它卦皆为杂综卦。来氏云:“然文王序卦有正综、有杂综,如乾初爻变姤,坤逆行五爻变夬,与姤相综,所以姤综夬,遯综大壮,否综泰,观综临,剥综复,所谓乾坤之正综也。”(《易经集注·易经字义·综》)

按照京房八宫说,乾坤二宫虽皆有游魂和归魂卦,但来氏认为这不属于乾坤之正综卦。“若乾坤所属尾二卦,晋、大有、需、比之类,乃术家所谓游魂归魂。出于乾坤之外者,非乾坤五爻之正变,故谓之杂综。”(《易经集注·易经字义·综》)

以易学发展观之,以错综为特质的易象经历了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后易学失传,至明代来知德重现四圣易学。显然,来氏在此将自己置于圣人之列,而自己的易图也是圣人之图或圣人之象。按照来氏理解,易之卦象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由图式表示为:太极图、伏羲图、文王图、伏羲文王错综图、孔子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图、来知德八卦六十四卦诸图。而在圣人所画图示中,或是错象,或是综象,或错综交融。

太极图,虽然不是圣人所画,是来氏自创,但内含难以名状的圣人之理。“太极者,至极之理也,理寓于象数之中,难以名状,故曰太极。”(《易经集注·系辞上第十一章注》))其中有象数有义理,融数理气、对待流行为一体。“对待者数,主宰者理,流行者气。”(《易经集注·易注杂说·圆图》)此图“不立文字,以天地间理气象数不过如此”(同上)因此图为来氏所作,故自称一部《易经》“不在四圣而在我矣”(《易经集注·系辞上第十二章注》)。此为圣人作易之原。

系辞传txt下载_易·系辞传_名家系辞传

来氏接受了宋人所谓伏羲易八卦图和六十四卦图,认为伏羲图本之太极图。太极图阴阳未分,由太极分为阴阳,生成八卦和六十四卦。他用加一倍法解释之,如他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节云:“生者,加一倍法也。两仪者,画一奇以象阳,画一偶以象阴,为阴阳之仪也。四象者,一阴之上加一阴为太阴,加一阳为少阳;一阳之上加一阳为太阳,加一阴为少阴。阴阳各自老少有此四者之象也。八卦者,四象之上又毎一象之上各加一阴一阳为八卦也。”(《易经集注·系辞上传第十一章注》)此八卦即伏羲八卦,由伏羲八卦相重为伏羲六十四卦。“八卦以卦之横图言,成列者,乾一兑二离三震四阳在下者列于左,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阴在下者列于右……因而重之者,三画上复加三画,重乾重坤之类也。阳极于六,阴极于六,因重成六画,故有六爻。”(《易经集注·系辞下传第一章注》)伏羲易最大特点是用数和对待。伏羲八卦是“易之数”,“一与八错,二与七错,三与六错,四与五错。”(《易经集注·说卦传第三章注》)六十四卦圆图本之于八卦,亦“皆相错以其对待也”。(《易经集注·易注杂说·伏羲八卦方位之图》)故作“伏羲圆图相错图”。

与伏羲图不同的是文王八卦图,此图不以对待为学理,而是以流行为学理。他说:“易之气也,流行不已者也,自震而离、而兑、而坎,春夏秋冬,一气而已,故文王序卦一上一下相综者,以其流行而不已也。所以下经首咸恒,咸恒之交感者,流行也。”(《易经集注·易注杂说·文王八卦方位之图》)故来氏作“文王序卦相综图”。

然而,自然界流行对待相互依存,不相分离,“盖有对待,其气运必流行不已;有流行,其象数必对待而不移”(《易经集注·易注杂说·文王八卦方位之图》)。故易图有“伏羲文王错综图”。伏羲六十四卦圆图一左一右,两两相对,是为相错。如乾坤、夬剥、大有比、大壮观、小畜豫、需晋等相对而相错。文王六十四序卦一上一下是为相综。“文王序卦六十四卦,除乾、坤、坎、离、大过、颐、小过、中孚八个卦相错,其余五十六卦皆相综。虽四正之卦如否、泰、既济、未济四卦,四隅之卦如归妹、渐、随、蛊四卦,此八卦可错可综,然文王皆以为综也。”(《易经集注·易注杂说·伏羲文王错综图》)无论错还是综,皆“自然而然之妙”,“不假安排穿凿”(同上)。

以图式为特征的伏羲易与文王周公易不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而且其图式和学理互含互摄,伏羲易象包含了文王周公易象。《周易》本之伏羲易而成。他注《系辞》“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说:“伏羲八卦成列,虽不言象,然既成八卦而文王之象已在卦之中矣。伏羲八卦虽无爻,然既重其六,而周公六爻已在重之中矣。”(《易经集注·系辞下传第一章注》)又注《系辞》“圣人设卦观象系辞”云:“设卦者,文王周公将伏羲圆图六十四卦陈列也。象者,物之似,总之有一卦之象,析之有六爻之象,观此象而系之以辞。”(《易经集注·系辞上传第二章注》)他在注《说卦》时指出:“此则总二圣之图而言,文王之流行,必有伏羲之对待而后可流行也。”(《易经集注·说卦传第六章注》)故来氏将“文王序卦相综图”置于“伏羲圆图相错图”之下,总称为“伏羲文王错综图”。

他解释说:“孔子韦编三绝,于阴阳之理,悦心研虑已久,故于圆图看出错字,于序卦看出综字,所以说错综其数,又恐后人将序卦一连,不知有错综二体,故杂乱其卦,惟令二体之卦相连,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是也。”(《易经集注·易经字义·中爻》)故孔子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图,重现了伏羲画卦过程及其八卦相错之理。“两仪者,画一奇以象阳,画一偶以象阴,为阴阳之仪也。”(《易经集注·系辞上传第十一章注》)此谓太极生两仪图。然后依次叠加,即一阳之上加一阳为太阳,一阳之上加一阴为少阴;一阴之上加一阳为少阳,一阴之上加一阴为太阴。此谓四象图。四象之上又每一象之上各加一阴一阳,为八卦也。大阳上加一阳为乾一,大阳上加一阴为兑二,少阴上加一阳为离三,少阴上加一阴为震四,少阳上加一阳为巽五,少阳上加一阴为坎六,大阴上加一阳为艮七,大阴上加一阴为坤八。此谓八卦图。“八卦即六十四卦也……如乾为天、为圜,坤为地、为母之类是也。故六十四卦不过八卦变而成之,如乾为天、天风姤,坤为地,地雷复之类是也。”(《易经集注·系辞上传第十一章注》)他反对邵雍一分为二法,认为“邵子八分十六、十六分三十二、三十二分六十四,不成其说矣”(《易经集注·系辞上传第十一章注》)。孔子看出伏羲图有对待,文王序卦有流行,并在《说卦》中重显伏羲图和文王图:“第三章‘天地定位’,第四章‘雷以动之’,言伏羲圆图之对待;第五章‘帝出乎震’二节言文王圆图之流行。”(《易经集注·说卦传第六章注》)

来知德“八卦变六十四卦图”是以伏羲八卦的次序重新排列京房八宫卦,以此为据,作出“八卦自相错图”,阐明了六十四卦相错表现形式。如乾为一,坤为八,乾及乾所属的姤、遯、否、观、剥、晋、大有八卦与坤及坤所属的复、临、泰、大壮、夬、需、比八卦自然相错。其它兑艮、离坎、震巽所属卦同,皆自然相错。因先天八卦相错,八卦六爻依次变出卦也相错。故来氏又有“六爻变自相错图”。如兑与艮、离与坎、震与巽经六变皆为错卦。如乾与坤分别初变为姤与复、二变为同人与师、三变为履与谦、四变为小畜与豫、五变大有与比、六变夬与剥皆为错卦。

名家系辞传_系辞传txt下载_易·系辞传

“八卦次序自相综图”是以先天八卦乾坤坎离为四正,兑艮震巽为四隅,然后相重,与另一卦相综。如乾为四正卦,分别与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相重,为天泽履、天火同人、天雷无妄、天风姤、天水讼、天山遯、天地否,依次与风天小畜、火天大有、山天大畜、泽天夬、水天需、雷天大壮、地天泰相综。其它同。

“八卦所属自相综图”,言乾之所属自姤至剥,顺行与坤所属相综;坤之所属自复至夬,逆行与乾所属相综。姤综夬,遯综大壮,否综泰,观综临,剥综复。坎之所属自节至丰,顺行与离所属相综;离之所属自旅至涣,逆行与坎所属相综。节综涣,屯综蒙、既济综未济,革综鼎,丰综旅。艮之所属自贲至履,顺行与巽所属相综;巽之所属自小畜至噬嗑,逆行与艮所属相综。贲综噬嗑,大畜综无妄,损综益,睽综家人,履综小畜。震之所属自豫至井,顺行与兑所属相综;兑之所属自困至谦逆行与震所属相综。豫综谦,解综蹇,恒综咸,升综萃,井综困。从八卦相综看,八卦自下而上变至五,两两顺逆相通,初爻变与五爻变综、二爻变与四爻变综、三爻变与三爻变综。如乾初变姤与坤五爻变夬综,乾二爻变遯与坤四爻变大壮综,乾三爻变否与坤三爻变泰综。乾四爻变观与坤二爻变临综,乾五爻变剥与坤初爻变复综,反之亦然,即所谓“八卦通,是初与五综,二与四综,三与上(“上”应为“三”之误——引者注)综,虽一定之数,不容安排,然阳顺行而阴逆行,与之相综,造化之玄妙可见矣。文王之序卦,不其神哉。即阳木顺行,生亥死午,阴木逆行,生午死亥之意”(《易经集注·易经字义·综》)。

由是观之,来氏多年隐居山野,废寝忘食,反复深思,重新发现的易象,无非就是他所谓的伏羲文王所留下来的错综之象,错综之象是来氏易学区别于其它易学的重要标志。自宋以来,程朱易学取代孔疏王弼玄学易学,成为易学的主流。程氏以理言易,朱子以义理兼象数,旨在弥补程子易学之不足。然而朱子言象数易·系辞传,不言错综。明代立程朱易学为官学,纂修《周易大全》全取程朱及其后学易学而成,来知德独辟蹊径,标新立异,言错综之象,力图从学理层面上证错综之象为易学之本源,乃四圣所发明和传授,将自己的易学与当时官学易学区别开来。当然,错综之象并非来氏所发明,易学史上三国虞翻和唐代孔颖达等人皆曾使用过,虞翻所谓反卦、孔颖达所谓覆卦就是来氏之综卦,虞翻所说旁通、孔颖达所说变卦即来氏所说错卦。来氏言“孔子没,后儒不知文王周公立象皆藏于序卦错综之中”(《易经集注·原序》),显然是言过其实。当然,来氏错综说与前人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他的错综是宋人易学话语下的错综,即他的错综吸收了宋人易学成果,如伏羲先天图和后天图是宋人易学重要内容之一,来氏接受了伏羲易和文王易的说法,其错综说即是以此为理论依托而展开论述的。他的错综说不仅仅是一种易学方法,更是易学根本和源头,故此说无论内容还是深度都已远远超出前人见解。

未完待续……

林忠军,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

文//来自于《周易研究》2009年04期。

说明

pro
专业风水布局,请联系在线客服
文章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风水理论体系。

风水大数据

更多
  • 最新文章
  •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