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周敦颐的哲学思想及其人性论

太极图说》:周敦颐的哲学思想及其人性论

摘 要:周敦颐被称为理学的开山鼻祖,是因为他的《太极图说》首次将儒家理论观念纳入到一个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化生以及立人极的宇宙论思想体系中去,为理学思想体系奠定了基框。而周敦颐的思想受道家哲学的影响最为显著,从渊源上看,老学和易学是他思想的两大源泉,尤其是老学及王弼注《老》《易》中的学说,成为周敦颐的哲学结构和方法的基干。

关键词:周敦颐道与无极的关系,道家

道家无极概念_无极之间_道与无极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B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6-0000-01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段从“无极而太极”到“太极本无极也”,讲的是宇宙的化生,第二段从“五行之生也”到“而变化无穷焉”,讲的是万物的生成,第三段从“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到“小人悖之凶”,讲的是人性论,最后一段为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本文篇幅较短,但囊括了宇宙生成论、万物生成论以及人性论,集中体现了周敦颐的哲学思想。

《太极图说》中所反映出的是宇宙生成论和体极修养论,并且二者皆是根据老子的学说来发挥解释《易》理的。前两段依据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构思的。第一段讲宇宙化生,第二段讲万物生成《太极图说》:周敦颐的哲学思想及其人性论,第三段在宇宙、万物生成的基础上讲性命之根据。第一段中的“无极而太极”即如老子所说的“道生一”,即是“恍兮惚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的一,故下面提到“无极之真”。正是阴阳为二,而太极生阴生阳,即是一生二。接下来所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则是二生三,这是对宇宙起源的描述。而第二段中的“无极之真,二五之精道与无极的关系,妙合而凝,……”则是三生万物。而朱熹认为“无极而太极”是“无形而有理”,这种生成观的形式如同老子的有生于无,但这里的“无”非真无,而是其中有“精”,其“精”甚真之“无”。也就是说,有形出于无形无名,‘真’、‘精’之妙合之理,离不开道家内保其真精之说,即在生成论上说明真精之源起。

从体极复性的观点而论,则周敦颐在第一段中强调的是体极,第三段强调的是复性,正好是根据《老子》十六章所说的“致虚极《太极图说》:周敦颐的哲学思想及其人性论,守静笃”。《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第一段所说的“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所说的是“致虚极”。第三段中,“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之说,即是“守静笃”,并且同于《老子》三十七章又说的“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以及《管子?内业》中所说的“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能正能静道与无极的关系,然后能定”相近。尤其主静之说,与道家之说合契不违。周子之逆修方法中之强调最后关键在“本无极”,也就是后来《通书》中所谓之“寡之又寡以至于无”,即“致虚极”之境界。此外,老子所说的“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等等,周敦颐完全接受,“反终”即是“复命”,而“知常”之“明”更是周敦颐所追求的境界。

无极而太极的设定,是为了解释性命修养的依据。无极之真是性命的本体。周敦颐认为主静是复性体极的关键,朱熹大体继承之,朱熹在为周敦颐辩护时,实际上加深了对周氏受道家哲学方法影响的说明。例如,他注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道:“静者诚之复而性之真也。苟非此心寂然无欲而静,则又何以酬酢事物之变而一天下之动哉!故圣人中正仁义动静周流,而其动也必主乎静,此其所以成位乎中而天地日月四时鬼神有所不能违也,盖必体立而后用有以行,若程子论乾坤动静而曰‘不专一则不能直遂,不翕聚则不能发散’,亦此意尔”;“敬则欲寡而理明。寡之又寡以至于无,则静虚动直而圣可学矣”。虽然此处的寡之又寡取自周敦颐在《养心亭说》中所说的“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予谓养心不止于寡焉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然其立论竟然同样不忌讳运用老子的损逆法,说明他自己也渐入道家哲学之境,这也从一方面显现出朱熹理学是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而成的特征。而陆九渊认为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是床上叠床,显然是以儒家之说来衡量它的。《通书》中虽然只讲太极不讲无极,主要是因为它所论述的是反本,而不是如《太极图说》中所强调的生成。反本仍要通“无”,所以周敦颐又提出“诚”,以“诚”为本体性质之概念,联结了“有”与“无”,通贯了“无极”和“太极”,进一步体现了老学内圣说的特征。

周敦颐是以道家哲学的结构方法和道家道教的修养论来解释儒家顺受性命之理和实践中正仁义之德性,由道教而反于道家,终形成道家化之儒学,是宋学启蒙思潮中的先导。周敦颐在与道教的接触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老学的哲学价值,并据此发展出道家化的新儒学,可谓是儒、道新综合的哲学家,他对道家哲学和道教的吸收改造,对程朱理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方克立 李兰芝,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2] 《中国思想史》(下) 韦政通,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12月

[3] 《新编中国哲学史》 冯达文 郭齐勇,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相关热词搜索:

pro
专业风水布局,请联系在线客服
文章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风水理论体系。

风水大数据

更多
  • 最新文章
  • 随机推荐